佛教於東漢時期經中亞、西域東傳至中國後,歷經二千年來中國本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諸多因素的發展,外來的佛教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茁壯,最後成為中國的佛教。在佛教的造像藝術表現上,亦是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本土便已存在成熟的造像藝術,如雕像、塑像、鑄像、夾紵漆像等,其中鑄像是相當普遍的造像藝術形式,主要多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為媒介。一般而言,金銅佛像多半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鍍金,又稱鎏金佛像,多半被供奉於寺廟或宮廷之中。
認知欣賞鎏金佛像,就是要抱持一種純真、喜悅、學習的隨緣心情。金色是鎏金佛像為彰顯光耀燦爛的神性所不可或缺的,因過於珍貴,鮮有純金佛像,絕大多數以汞鍍金在銅佛表面貼金。利用水銀加溫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的帶金質的銅佛像叫鎏金佛像。
作為佛教的器物,鎏金佛像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一尊製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遼朝鎏金佛像》物件尺寸:24.3 x 7.5 x 36.8 公分高(A)。底座後面銘文:大安七年(1091) 趙義為家人平安造釋加 尊像一軀。 25.6 x 7.5 x 36.8 公分高(B)。底座後面銘文:大安七年 (1091) 趙義為家人平安造釋加 尊像一軀。
銅器的製作需用石膏打模丶施臘丶灌漿丶鑄製而成,像這種複雜的紋飾,完工後石膏都得打碎丶剔出,其工程複雜,耗工耗時,可想而知。紋飾複雜的銅像藝術,就如同精美的竹木雕,難以複製。(A)和(B)雖同樣的款式,但細部形態和神韻各異。網站遍查不到類似的物件,考據有其難度。
2009年5月,收藏家莊明哲先生在史博館舉辦「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展出三十九尊金銅佛像、鑄金佛塔、鍛金鑿刻佛經卷等文物。
收藏家莊明哲表示,金銅佛像多半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鍍金,又稱鎏金佛像。鎏金,是一種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即出現的技法,當時大多以鑄造器物為主,直到南北朝後,因佛教興盛,而開始應用於佛教造像。莊明哲表示,古老的鎏金含有赤金,而現代則以純金為主。
中國金銅佛像自南北朝起,同時地域不同使得風格產生演變,莊明哲所提供的佛像展中,出現「遼國」和「五代」佛像,其中有尊「觀音金銅坐像」,當初沒年代資料,莊明哲花六年時間研究、考據,經由佛像背後所刻「大安二季(年)」查起,才知「季」是「遼國」的年,因而確定此佛像是「遼國」的作品,且是全球公布的古佛像資料中唯一的一尊。
在莊明哲六年研究中發現,各朝代佛像身上所戴的瓔珞大都是圓形圖案,而「遼國」佛像身上的瓔珞,卻是各種形狀都有,管狀、長方形,尤其梅花圖樣最多,有著原住民風格;同時「遼國」佛像帽冠下方露出頭髮,佛足僧鞋上有梅花花飾,但其他代佛像均赤足多。
此(A)和(B)鎏金佛像也都有如莊明哲先生所描述的「遼國」佛像特徵。釋迦牟尼造像兩肩寬厚,體態飽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頭戴高冠,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蓮座束腰大仰蓮,蓮口向上,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左右兩邊衆菩薩像,身軀壯碩,肩寬胸闊,項掛瓔珞,帔帛繞肘,紋飾講究華麗繁縟。長方形的台座,左右各飾一護法獅,極為特殊,頗有族群風格和地區特色。
佛像背後的「身光」、「頭光」營造出「豪光閃閃」、「佛光普照」的意象。「瑞氣千條」的祥雲霞光予人於富麗堂瑝和寧靜安祥並存的氣氛中得到一種中和之美。
背光上端的童侍丶飛天和坐佛,佈局極具巧思,注重深度和廣度,是平面和立體的巧妙組合,人物之間的配置突出一個呼應關係,表達一種藝術場景和故事情節。
凝視此對《鎏金佛像》,予人莊嚴慈悲渡眾生,祥光瑞氣滿心田之感!真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