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的製作,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
雕漆時,要先將大漆反覆塗抹在器物胎體表面,待漆層堆積到合適厚度之後,再用刻刀在尚未完全凝固的漆層上剔出需要的紋樣。最後根據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可以進一步精細打磨,也可以保持較為粗糲的原貌。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範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像生動。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製。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製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丶筆洗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緻、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但是,繁榮一時的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
《雕漆剔紅開光龍紋瓶》物件尺寸:11.5 公分 x 9.5公分 口徑,17公分 x 15 公分 腹徑,10.2公分 x 7.6公分 足徑。此瓶形碩大敦厚,開光型平口、束頸、鼓腹,長方形足底漆寳藍。(束頸兩側長方形平板,原有兩圓筒耳,因收購時已破碎,予以剃平)。整器滿工雕有纏枝花草紋飾,雕刻細緻,朵朵層次分明,姿態各異。瓶身四面開光,皆以龍紋為題,底部滿施海浪紋飾,主體紋飾繪四條龍,在刻劃瑞氣千條的雲海中翻騰,姿態各異,威風凜凜。龍身細長,五爪鋒利,龍是帝皇的象徵,意指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龍騰」也是祥瑞的象徵。
此器以金鍚材質做胎,主題紋飾所雕四巨龍騰空而出,飛躍雲海中,氣奪千里,神態各異卻又相互呼應,王者之氣激盪其中,予觀賞者頓生敬畏之心。剔紅巨龍氣勢磅礴,生動流暢,饒有風姿,佈局虛實相宜,益生清新之氣。運刀如筆,顯示出峰棱美,邊緣打磨少,雕刻層次多,細巧工整,做工嚴謹,開創出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且漆色艷麗鮮紅,裝飾紋樣繁縟纖巧,並多與其他工藝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富貴堂皇之感。
雕工鋒芒畢露,細緻縝密,透過多層次的雕法和開光的設置提升了構圖的立體感,動感,和震撼力。紋飾採用線描法刻就,純以繁密、清晰的線條取勝,更見刀筆之清麗。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都無懈可擊,典雅大氣,剛柔並濟,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刀工近乎完美,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