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雕漆剔紅開光龍紋瓶》賞析








雕漆的製作,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

 

雕漆時,要先將大漆反覆塗抹在器物胎體表面,待漆層堆積到合適厚度之後,再用刻刀在尚未完全凝固的漆層上剔出需要的紋樣。最後根據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可以進一步精細打磨,也可以保持較為粗糲的原貌。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範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像生動。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製。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製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丶筆洗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緻、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但是,繁榮一時的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

 

《雕漆剔紅開光龍紋瓶》物件尺寸:11.5 公分 x  9.5公分 口徑,17公分 x 15 公分 腹徑,10.2公分 x  7.6公分 足徑。此瓶形碩大敦厚,開光型平口、束頸、鼓腹,長方形足底漆寳藍。(束頸兩側長方形平板,原有兩圓筒耳,因收購時已破碎,予以剃平)。整器滿工雕有纏枝花草紋飾,雕刻細緻,朵朵層次分明,姿態各異。瓶身四面開光,皆以龍紋為題,底部滿施海浪紋飾,主體紋飾繪四條龍,在刻劃瑞氣千條的雲海中翻騰,姿態各異,威風凜凜。龍身細長,五爪鋒利,龍是帝皇的象徵,意指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龍騰」也是祥瑞的象徵。

 

此器以金鍚材質做胎,主題紋飾所雕四巨龍騰空而出,飛躍雲海中,氣奪千里,神態各異卻又相互呼應,王者之氣激盪其中,予觀賞者頓生敬畏之心。剔紅巨龍氣勢磅礴,生動流暢,饒有風姿,佈局虛實相宜,益生清新之氣。運刀如筆,顯示出峰棱美,邊緣打磨少,雕刻層次多,細巧工整,做工嚴謹,開創出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且漆色艷麗鮮紅,裝飾紋樣繁縟纖巧,並多與其他工藝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富貴堂皇之感。

 

雕工鋒芒畢露,細緻縝密,透過多層次的雕法和開光的設置提升了構圖的立體感,動感,和震撼力。紋飾採用線描法刻就,純以繁密、清晰的線條取勝,更見刀筆之清麗。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都無懈可擊,典雅大氣,剛柔並濟,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刀工近乎完美,令人嘆為觀止!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黑檀木印壐匣蓋面《浮雕黃玉巨龍趕珠》賞析



此塊稀有的黃玉質地、玉色、形制、紋飾以及雕功都已臻化境,鬼斧神工的精湛工藝是難得的「精品」。也可推測此黑檀木盒,是用來置印璽用的印璽匣,而非一般的寶石收藏盒。

 

《浮雕黃玉巨龍趕珠》黑檀木印璽匣 尺寸 18 公分 x 15 公分 x 5.5 公分 高。蓋面浮雕一條巨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火焰曲長對稱呈波浪狀。龍首上仰,頸部細長,長鬣飄拂,雙角微微後翹,龍眼突起,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卷翹,四肢長而粗壯,呈闊步行進狀,伸出的四肢,每肢五爪,指尖十分鋒利。滿刻鱗片的龍身彎曲起伏,其動態與毛髮的飄拂一致,神形兼備地展現了一條巨龍凌空騰飛遨遊天際的王者之姿。那矯健的身軀,飄拂的長髮,堅硬的利齒,鋒利的尖爪,盡顯龍的威武、雄壯、猛然。巨龍騰空飛舞於萬里藍天之中,氣勢磅礴,頗有叱吒風雲之勢。雲海紋飾精美且生動活潑,右上方有三隻蝙蝠穿梭,與左下方穿梭的四隻蝙蝠,相映成趣,象徵著鴻福齊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件《巨龍趕珠》鬼斧神工,登峰造極,巨龍的造型丶穿梭的蝙蝠到雲海的紋飾,無不展現出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疏密相間中透露出別致、典雅之美,確實極為精美且非常大器。觀賞者凝觀靜賞此物件,不僅止於讚嘆其磅礴的氣勢和精湛的工藝,也會進入神飛揚思浩蕩的「想像的愉快」!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竹雕筆筒五牛圖》賞析









竹雕藝術品是歷朝歷代深受文人雅士推崇喜愛的藏品,除了其材質虛心及隱喻高風亮節的竹節等特質與古人精神上的契合外;其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湛以及方便使用和保存,也是其受古今收藏者歡迎的重要原因。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竹雕構圖簡潔、飽滿,技法上以深浮雕、透雕為主,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化,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主要為筆筒、香筒、臂擱、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

 

明清時期的上品竹雕基本上不會出現明顯敗筆,運刀都為表現題材服務,恰到好處。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陽紋」不會早於清初;同樣,「陷地深刻」也是清初才開始廣泛應用的;筆筒鑲口嵌底,也流行於清初;這些都極具確定時代的參考價值。竹雕題材內容也多具有其時代風格,明清竹雕不同發展階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風格,這些資訊可經由多看實物及相關書本,多作比較,累積經驗。香港藝術館的竹雕作品陳列專區值得參訪,由於名收藏家 葉義 醫師的大量捐贈,比我們故宮的竹雕收藏還豐富。

 

《竹雕筆筒五牛圖》物件尺寸 13.5 公分 直徑 x 16.5 公分 高。此器物特別之處在於將文人的藝術精神融入創作之中,有別於普通工匠的竹雕。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無懈可擊。

 

主題以韓滉(723-787 )的《五牛圖》為藍圖,雕以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奔馳,彷彿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正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彷彿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以精緻的圍籬為背景,頗有創意,將牧歸的鄕村古樸祥和氣息展露無遺!

 

上下開口邊沿凸出的雙弧狀環線條,粗獷古拙,充滿張力。背景圍離帶線刀法刀路清晰細膩,整齊流暢有致,古樸典雅,風格獨特。五牛刻得唯妙唯肖,彷彿韓滉的五牛圖再現,神完氣足,氣韻生動!

 

五年生的竹子最適於作為「傳器」的材料。一個竹雕藝術家往往是親自至竹林取材,且材料還需放置五、六年乾後才能刻,因此,注意選材,竹材為竹中的極品,也是竹雕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傳世的重要條件。

 

竹材的物性因其纖維組織粗細軟硬兼有之,真老的竹雕因為長年的風化作用,在雕品橫向或縱向(二擇一,依題材就料取巧的方向而定)的表面粗硬的纖維會比細軟的纖維呈「點狀突出」,一件竹雕這種現象愈明顯代表它愈為古老。且真古的器物表層會形成一層光澤內蘊的包裹層,俗稱「包漿」,有著「溫潤如玉、曖曖內含光之氣」。

 

此雕刻家不僅懂得慎選竹材,且其紮實的造型功力,豐富的想像力及卓越的獨創性,完整性無懈可擊的構思,讓物象有著和諧之美的效果。其刀法和刀路已臻鬼斧神工之境,令人嘆為觀止!此物件是難得一見的竹雕神品!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雕漆剔黃山中樓閣蓋盒》賞析







雕漆,又稱漆彫,指的是一種專門用在漆器上的彫刻技法,源自於中國古代,為歷代中國皇家所推重,屬於最高級的工藝美術之一。

 

雕漆時,要先將大漆反覆塗抹在器物胎體表面,待漆層堆積到合適厚度之後,再用刻刀在尚未完全凝固的漆層上剔出需要的紋樣。最後根據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可以進一步精細打磨,也可以保持較為粗糲的原貌。根據所塗抹漆層顏色的區別,雕漆可以細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以及剔犀。

 

明清兩代是漆器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在明永樂年間,御用監在皇城內設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廠,擴大雕漆、填漆等漆器的生產。清代也十分重視漆器藝術,雕漆工藝開始應用到大件的家具上,顯著特點就是色彩鮮艷喜慶、紋飾精緻華麗。直至清朝滅亡後,漆器這門宮廷藝術才開始走向民間。由於明朝之前的唐宋元漆器大部分流失到海外,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漆器大都是明清時期製作的。

 

《雕漆剔黃山中樓閣蓋盒》物件尺寸:30 公分 直徑,22.5公分 足徑,13.5 公分 高。盒為蔗段式,通體黃漆素地,蓋面外圈刻以變形蓮瓣內繪變形蓮花紋飾,賦以吉祥意涵。圈內雕剔黃漆山水樓閣,蓋面底上丶中丶下分別以星紋丶波浪紋丶幾何圖案紋,襯出遠景丶中景丶近景景觀,極具巧思丶頗有創意。

 

樓閣以界畫為之,工整秀麗,建築物比例適當。山石用小斧劈皴,刻法精巧,樹石形態逼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構圖繁複,景觀開闊。不僅樓閣館軒,木石刻畫細致,極富層次,而且主體布局皆合規矩,繁而不亂,細而不碎,極富透視感。山形脈絡層次豐富。華麗嚴整的閣樓周圍曲水環繞與富有動感的山水巧妙地融合,渾然一體,形成畫面中動與靜、整齊與活潑的鮮明對比,氣勢博大。整體畫面樹木蔥鬱,樓閣華麗壯觀,庭園境界幽美。用刀嚴謹精到,富於濃淡變化,明淨幽雅,意境恬淡,別有一番韻致。

 

盒壁作纏枝牡丹花紋,牡丹花極富貴氣,枝葉纏繞線條流暢。蓋內、盒內、盒底黑色漆。外撇圈足刻雷紋,方折延伸不斷的線條,粗獷古拙,充滿張力。足底中央金字書「大清乾隆年製」款。整體紋飾雕刻纖細精緻,構圖滿而不窒,刀法流利,磨製圓滑。

 

深山中的樓閣,與世無爭的山居生活,令人遐思嚮往。在滿天星斗月光明媚的浪漫氛圍下,書童搬移盆栽、提著魚形燈籠,更顯樓閣主人的風雅。城垣廊道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整個畫面展現出無比深遠、幽靜的自然景象,予人真山真水的立體感與真實感。令人嘆為觀止!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雕漆剔紅牡丹紋蓋盒》賞析







雕漆,又稱漆彫,指的是一種專門用在漆器上的彫刻技法,源自於中國古代,為歷代中國皇家所推重,屬於最高級的工藝美術之一。

 

雕漆時,要先將大漆反覆塗抹在器物胎體表面,待漆層堆積到合適厚度之後,再用刻刀在尚未完全凝固的漆層上剔出需要的紋樣。最後根據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可以進一步精細打磨,也可以保持較為粗糲的原貌。根據所塗抹漆層顏色的區別,雕漆可以細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以及剔犀。其中剔犀較罕見,剔紅最為常見,幾乎成為雕漆的代名詞。

 

明清兩代是漆器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在明永樂年間,御用監在皇城內設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廠,擴大雕漆、填漆等漆器的生產。清代也十分重視漆器藝術,雕漆工藝開始應用到大件的家具上,顯著特點就是色彩鮮艷喜慶、紋飾精緻華麗。直至清朝滅亡後,漆器這門宮廷藝術才開始走向民間。由於明朝之前的唐宋元漆器大部分流失到海外,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漆器大都是明清時期製作的。

 

《雕漆剔紅牡丹紋蓋盒》物件尺寸:30.5公分 直徑,22.5公分 足徑,13 公分高。盒為蔗段式,通體紅漆素地雕剔紅漆紋飾。蓋面底交織竹編紋,上刻龍形太湖石、石斛蘭,太湖石旁牡丹花叢,三朵盛開,三朵含苞待放。盒壁作轉枝花葉紋,間隔著牡丹花、山茶花和幾何框紋,兩兩成組。蓋內、盒內、盒底黑色漆。足底中央金字書「大清乾隆年製」款。整體紋飾雕刻纖細精緻,構圖滿而不窒,刀法流利,磨製圓滑,反映了大清乾隆朝高超的官方水平。

 

此器物珍貴之處在於將文人的藝術精神融入創作之中,有別於普通工匠的雕漆。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都無懈可擊,雕漆裝飾富麗堂皇,典雅大氣,雕工近乎完美。紋飾佈局有致,蝴蝶和牡丹花葉不僅栩栩如生,精美絕倫,且有乘風的動感,強化畫面的動勢,更顯氣韻生動,雕師應具有繪畫功力才能至此,足見其高超工藝已達出神入化之境。

 

牡丹花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層次分明、位置得當,無半點拖泥帶水、交代不清現象。象內象外,花團錦簇,各盡其姸,花姿迎風招展,生機蓬勃,頂端那隻輕舞的蝴蝶,將畫面點綴得更加詩情畫意,予人花蝶舞春的意象,清新嫻雅,曼妙生動,美不勝收!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黃楊木木雕自在觀音像》賞析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觀照境界,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

 

《黃楊木木雕自在觀音像》物件尺寸 10 x 7.2 x 18公分高。自在觀音高髻帶寶冠,彎眉細目,眼瞼微開,直鼻櫻唇,鼻翼微張,雙唇閉合,耳垂及肩。臉頰及下頜飽滿,恬靜安詳,氣質高雅!胸飾瓔珞,手戴珠鏈。寬袈裟線條優美,且有著中國畫特有的「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之質感。

 

自在觀音端坐在澗岩上,澗崖下水浪如花,右腳彎舉,腳掌踏在岩台上,左腳自然下垂,腳指輕觸在蓮花座上。右手肘輕擺在右腳膝蓋上,左手肘置在高凸的岩台上,神態優雅平易,輕鬆自若。

 

自在觀音背後圓形的「背光」的榫眼與岩台凹刻的榫頭接合內刻有兩百多個字的《修持大悲咒文》雕刻家不但有精湛的技巧,還有創意的巧思,才能有此動人的作品。作品表現技巧的到位和人物姿態表情安排上的匠心獨運,比如面部和手的刻畫有著恰到好處的厚實感,袈裟的闊達線條所呈現的張力,更顯相得益彰,人物俯仰顧盼中流露的微妙情緒等等。雕刻家把自在觀音鸝外表形象與內在精神作理想結合,在融合無間裡,特別流露出神聖靜穆、超凡脫俗、純淨澄澈的情境,更是令人讚嘆!

 

凝視此作品,「入其神」感召觀世音菩薩福至心靈的庇佑、進入「想像的愉快」,確能讓人感受到洗滌心靈般甜美與自在。在感召觀音庇佑所散發的「以誓願力,普渡眾生」的精神的同時,也讓人摒棄一切雜念,從內心產生一種崇高仰望心理,而更加懂得慈悲喜願,謙卑自省,心靈因而感到無比的平靜和滿懷無限的感恩!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紫檀木印壐組匣》蓋面青白玉浮雕以及鏤雕賞析






此四塊青白玉質地、玉色、形制、紋飾以及雕功都已臻化境,鬼斧神工的精湛工藝是難得的「精品」。也可推測此紫檀木組盒,是用來置印璽用的印璽匣,而非一般的寶石收藏盒。

 

《浮雕青白玉東海龍王》紫檀木印璽匣 尺寸 16.5公分 x 10.8公分 x  8公分高。蓋面浮雕一條翻雲的巨龍,龍首上仰,頸部細長,長鬣飄拂,雙角微微後翹,龍眼突起,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卷翹,四肢長而粗壯,呈闊步行進狀,伸出的四肢,每肢五爪,指尖十分鋒利。滿繪鱗片的龍身彎曲起伏,其動態與毛髮的飄拂一致,神形兼備地展現了一條巨龍凌空騰飛遨遊天際的王者之姿。那矯健的身軀,飄拂的長髮,堅硬的利齒,鋒利的尖爪,盡顯東海龍王的威武、雄壯、猛然。

 

《浮雕青白玉雙龍戲雲》紫檀木印璽匣 尺寸 23 公分 x 13公分 x 8公分高。兩條巨龍上下對望,龍首上仰,頸部細長,長鬣飄拂,雙角前翹,龍眼突起,張口吐舌,露出利齒,上、下顎唇邊卷翹,四肢長而粗壯,呈闊步行進狀,伸出的四肢,每肢五爪,指尖十分鋒利。滿刻鱗片的龍身彎曲起伏,其動態與毛髮的飄拂一致,神形兼備地展現了兩條巨龍凌空騰飛遨遊天際的王者之姿。那矯健的身軀,飄拂的長髮,堅硬的利齒,鋒利的尖爪,盡顯龍的威武、雄壯、猛然。從整體上看,巨龍騰空飛舞,雲海翻騰如巨浪,氣勢磅礴,頗有叱吒風雲之勢,生動活潑,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鏤雕青白玉和合二仙與螭龍》紫檀木印璽匣 尺寸 18.5 公分 x 13公分x 8公分高。和合二聖分立兩邊,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潔無邪、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眼神和動作雕刻得極為生動。造型純真可愛,神情愉快安祥,衣飾線條流暢自然。 和聖雙手握執一朵已盛開的荷花和一片綠意盎然的荷葉的兩莖梗,寓意深遠。合聖雙手扶捧圓形寶盒。「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合好」之意。

中央部位"開光"以雙勾線雕出12花瓣邊框,並在邊框內雕出造型可愛的螭龍,憨態可掬的模樣非常討喜,矯健的身軀盤踞在內。龍首挺胸闊步,氣韻生動!龍身形成圓弧的線條流暢優美,非常罕見的螭龍創意佈局。 螭龍的寓意,有著奮力向上的升騰之勢,象徵著前途順暢,大業有成,如日中天。

 

《鏤雕青白玉荷塘蘆雁》紫檀木印璽匣 尺寸 17公分 x 14.2 公分 x 8公分。蓋面鑲鏤雕繁茂的荷葉荷莖串枝縱橫交錯,八隻蘆雁穿梭荷葉叢中,長頸莖繞,雙翅開展,陰線勾勒出翅紋和荷葉紋,有濃厚的生活意趣。構圖巧妙,意境深遠,淳樸自然,充滿了令人回味的山水林野情趣。 此物件刀工精美,線條流暢。蘆雁振翼遨翔的優雅體態和韻致,增添了畫面的祥和氣氛,充分展現雕刻家豐富多元的生活經驗和卓越敏鋭的觀察力! 蘆雁與荷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人強烈感受到物象的生命力,進而與雕刻家的藝術表現力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