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藝術品是歷朝歷代深受文人雅士推崇喜愛的藏品,除了其材質虛心及隱喻高風亮節的竹節等特質與古人精神上的契合外;其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湛以及方便使用和保存,也是其受古今收藏者歡迎的重要原因。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竹雕構圖簡潔、飽滿,技法上以深浮雕、透雕為主,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化,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主要為筆筒、香筒、臂擱、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
明清時期的上品竹雕基本上不會出現明顯敗筆,運刀都為表現題材服務,恰到好處。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陽紋」不會早於清初;同樣,「陷地深刻」也是清初才開始廣泛應用的;筆筒鑲口嵌底,也流行於清初;這些都極具確定時代的參考價值。竹雕題材內容也多具有其時代風格,明清竹雕不同發展階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風格,這些資訊可經由多看實物及相關書本,多作比較,累積經驗。香港藝術館的竹雕作品陳列專區值得參訪,由於名收藏家 葉義 醫師的大量捐贈,比我們故宮的竹雕收藏還豐富。
《竹雕筆筒五牛圖》物件尺寸 13.5 公分 直徑 x 16.5 公分 高。此器物特別之處在於將文人的藝術精神融入創作之中,有別於普通工匠的竹雕。通體比例、線條和完整性無懈可擊。
主題以韓滉(723-787 )的《五牛圖》為藍圖,雕以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奔馳,彷彿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正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彷彿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以精緻的圍籬為背景,頗有創意,將牧歸的鄕村古樸祥和氣息展露無遺!
上下開口邊沿凸出的雙弧狀環線條,粗獷古拙,充滿張力。背景圍離帶線刀法刀路清晰細膩,整齊流暢有致,古樸典雅,風格獨特。五牛刻得唯妙唯肖,彷彿韓滉的五牛圖再現,神完氣足,氣韻生動!
五年生的竹子最適於作為「傳器」的材料。一個竹雕藝術家往往是親自至竹林取材,且材料還需放置五、六年乾後才能刻,因此,注意選材,竹材為竹中的極品,也是竹雕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傳世的重要條件。
竹材的物性因其纖維組織粗細軟硬兼有之,真老的竹雕因為長年的風化作用,在雕品橫向或縱向(二擇一,依題材就料取巧的方向而定)的表面粗硬的纖維會比細軟的纖維呈「點狀突出」,一件竹雕這種現象愈明顯代表它愈為古老。且真古的器物表層會形成一層光澤內蘊的包裹層,俗稱「包漿」,有著「溫潤如玉、曖曖內含光之氣」。
此雕刻家不僅懂得慎選竹材,且其紮實的造型功力,豐富的想像力及卓越的獨創性,完整性無懈可擊的構思,讓物象有著和諧之美的效果。其刀法和刀路已臻鬼斧神工之境,令人嘆為觀止!此物件是難得一見的竹雕神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